010-84786098wkcx_edu@126.comQQ

WenKeChuangXin
中国品格

中国品格-媒体报道 DATE:2018-09-13

一、“中国品格故事”在太原教育电视台正式开讲

2018年5月23日,由太原市教育局,太原教育电视台,太原十六中学,文科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四家联办”中国品格故事“50集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品格”为主题开始录制,预计6月初在太原电视台首播。

首次录制以《中国品格》主编严文科,《中国品格》副主编郭海军,太原十六中学老师、学生为代表完成。后期节目将海选山西省专家、老师、学生等完成50集节目。

 

二、《中国品格》首发式




      2017年5月31日10点整,在中国廊坊市国际会展中心的宁夏展位上,《中国品格》丛书首发式隆重召开,来自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的朱昌平、李宝宁、海军,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谭立群,《中国品格》丛书主编严文科以及副主编郭海军,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建英等人参加本次首发式。本次会议由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柳毅伟主持。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隆重举办了《中国品格》丛书首发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朱昌平、副局长李宝宁,自治区书报刊发行业协会会长海军等领导莅临指导,集团副总经理谭立群出席活动,同时还特别邀请严文科、郭海军两位丛书主编参加了首发式。《中国品格》丛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把传统思想、情感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是一套根据学生认识习惯和特点,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渗透和熏陶的丛书。

三、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讲《中国品格》道德之美 美在平凡


      《中国品格》体现了平凡之美

       道德建设最需要扎根在民众之中,"中国品格"体现在凡人小事里。五千年来,中国的道德模范已经变得平民化,善行义举已经日益大众化,对高尚品格的传播和颂扬已经从官方到民间,从牌坊、匾额到戏曲、民间小调,一代一代的"中国品格"在最深沉的民民族血液中流淌、传承。
     《中国品格》图书中每篇里都有人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物,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但当命运把他们推上抉择的关头,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却如灿烂星空一样令人仰望,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骄傲。
        道德之美,美在平凡,却光彩照人。《中国品格》丛书中的英雄,不一定都是“高大全”,但了不起的是高贵的品格追求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的善举、义举自然而然,但却标志着道德建设的走向和刻度。对社会的担当,对亲人的责任,对他人的慈悲,对诚信的恪守,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自己欲望的克制,既是中华民族过去的美好品格,也是人类正在追求着的共同价值追求。
         五千年,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善于创造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来说,在铸造"中国品格"、成就道德高地方面,已然留下了具有人文厚度、历史深度的精彩华章。爱国、奉献、崇德、向善、自省、创新、开放、包容、勇敢……所有的时代记忆、所有的平凡百姓、社会精英,还有无数秉持善行义举的人们,他们的胸怀、他们的境界,都已深深地融入中国品格。而这一伟大的精神力量,就蕴藏在《中国品格》丛书中。




四、《中国品格》以这样的方式登上央视!
 



 

    《中国品格》丛书的亮点为理念新、视角特、品种全,分小学生读本和中学生读本两个系列,小学生读本分 1-6 册,分别供 1-6 年级学生使用;中学生读本分 1-5 册,分别供七、八、九年级及高一、高二学生使用。《中国品格》丛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把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和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熏陶。


     《中国品格》在第二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上初露头角



    
 9月22日,第二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在贵阳开幕。为时三天的博览会期间,叶小文、阎崇年、梁衡、叶辛、王杰、王博等数十位全国知名学者,十几位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汉学家齐聚贵阳,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与广大读者互动交流,分享国学感悟,共享国学魅力。



  
  开幕会当日19点23分,《中国品格》定格在央视CCTV1新闻联播关于孔学堂书博会的报道中。280余家出版机构,10万余种传统文化类图书,央视独展示了《中国品格》丛书,意味深长,令人振奋!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虽屡经困顿,但总能革故鼎新,傲立于世界潮流之巅,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是什么力量让中华文化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这个追求沿着历史的长河奔腾五千年,经山川磨砺,经时光陶冶,在峥嵘之处显筋骨,在存亡之际显担当,在平缓处显谦和,它浩浩荡荡、生生不息,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它,我们没有理由不传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