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家长忙购教辅书
发布时间:2015-12-01 13:35 发布人:文科创新编辑部

开学初,家长带小孩到书店购买教辅材料。
放了一个月的寒假,各中小学生自本周一开始返校,恢复正常的上学生活,“开学经济”也如期而至。学校周边的文具店以及市区几间书店中人挤人,学生们拿着丰厚的压岁钱为自己添置新文具,家长们积极地为孩子们挑选各种教辅资料,商家们增添了售货员却还是忙不过来。
“卖完了?去其他地方再找!”
家长千方百计为子女挑选教辅书
日前,记者来到江门购书中心门口,只见到东华路两旁的购书中心公交站点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正在等候公交车,每人手上都提着一个袋子,有的家长还为孩子添置了学习机,拎着一个纸箱子,人人都满载而归。
进入书店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收银台前许多家长拿着一小叠教辅材料排队等待结账,现场十分热闹。书店内,以学生教辅专区人员最密集,有的小朋友拿着图书坐在地上自顾自地看书,由家长帮其挑选教辅材料,有的家长一边粗略翻看教辅材料的内容,一边征询孩子想要买练习为主的还是讲练同册的。
曾女士和另外两个亲戚带着两个小孩在书店兜兜转转找教辅材料,“我来帮女儿买练习,她待在家不肯出门,写了书名给我,正巧,这两个小表弟吵着要买文具,我们就带他们过来完成任务。”曾女士她们按照小孩子的意愿,买了文具后便带着他们一起选购教辅材料。
“他才二年级,老师平时基本不留作业,我怕他玩太多,功课不用心,还是要买一两本练习让他做一做比较好。”曾女士的亲戚谭女士担心孩子学习太轻松,打算通过额外增加一点作业让孩子能静下心好好学习。
“其他的书我们都买,这本我们到亚马逊上买,可以打七折,好不好?”胡先生的儿子看中了一本科普故事书,胡先生正试图说服他网购,他手上已拿着选好的语数英三门课程的教辅材料,“教辅材料还是要把把关,自己看过内容,核对版本后再买,比较适合在实体店买。”胡先生粗略合计了手上几本书的价格,“50多元,等会儿可能还要买一本小字典,估计花费不少于100元。”
周二下午四时多,记者走访了文华书城五邑旗舰店,时值放学时间,部分家长带着背着书包刚刚放学的孩子来到书店中。“妈妈,我看到这里有《一课三练》。”一个小朋友发现了目标,赶紧呼唤妈妈上前挑选。“我刚才问过店里的哥哥,他说一年级数学下册已经卖完了,只剩下语文,咱们去其他地方再找找吧。”原来,该教辅材料是老师推荐学生买的,但是市场上已经供不应求,该家长说:“想过买其他替代的练习,但是又怕孩子的跟其他同学不同,还是去其他书店看看再说。”
家长:多练习有帮助
老师:练习适量即可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家长们除了给孩子买老师推荐的教辅材料,大多还会像谭女士一样,额外给孩子选购一些教辅材料。“孩子现在学习比较轻松,给他买了练习,他有空就会做,多一点练习可以巩固一下知识,对成绩有益。”胡先生认为,现在孩子的记忆和学习能力比较强,略微增加教辅材料有助于孩子打好基础。
记者询问了在书店中购买教辅材料的学生,有的认为教辅材料有助于学习,“像这种教材全解,里面对课文的讲解非常详细,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这里大多都有,预习和复习都很有用。”正在找八年级教辅材料的小王如是说。
“老师推荐买的练习就基本上会完成,但是另外买的练习很少做,我也觉得浪费。”同是读八年级的朱同学告诉记者,以前她会多买一两本练习,上了八年级之后她就决定不买了。
对于购买教辅材料,老师们也各有各的看法。“其他的老师都会规定学生买什么教辅材料,但是我不要求学生买,如果他们乐意学习就自己买。”在台山一乡镇学校教初中语文的林老师对教辅材料爱恨纠结,一方面她认为这些教辅材料对提升学生文学内涵并没有太大作用,不利于学生主动理解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有全市成绩排名的压力,“对于考试,这些教材就有作用,它可以告诉学生确定的答案。”
“教辅材料的作用因人而异。”从五邑大学毕业到中山当教师的付老师认为,练习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练习不能少,但是量也要适度,不宜过多,避免对学生造成压力。
专家建议过度施压适得其反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家长们希望通过为孩子增加学习材料,帮助孩子学有所成。殊不知,这种良苦用心若表达不恰当,不但无益于孩子的学业,反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按照往年的经验,过年后开学初这一期间,前来看心理医生的人数都会激增。度过一个轻松的寒假,现在要恢复到正常的上学状态,有些孩子一时间会难以适应过来。”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师朱锦烨建议,开学之初,家长不要盲目为孩子增加学习任务,而是要先和孩子做好亲子交流,根据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针对其学习的薄弱部分,以逐步递增的方式,合理为孩子安排强化学习的内容。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们也需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并不是"望"就能"成"。如果孩子本身资质较差,单靠教辅材料学习也不能起到作用。感受到压力,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厌学、头痛、拉肚子等,不同孩子的表现不同,有的会直接说"不想去上学",而有的则会反应在躯体的疼痛上。”据朱锦烨介绍,此前其就曾接触到一类似的病例:一名孩子由于开学情绪问题一直拉肚子,其家长带着孩子看遍了全市的医院,甚至还到广州的医院检查,均查不出身体上有任何问题,辗转两三个月后,家长带孩子看了心理医生,这才找出问题的根源。朱医生提醒家长,开学之初需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必要时应适当补些心理课。
那么开学初,青少年儿童可能会遇到哪些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
朱锦烨认为,主要分为四种情况:一类是追求完美型。“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各方面都很优秀,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孩子身上。如此前有一个孩子在写作业时看到所写的一个字写得不够漂亮,便擦掉重写,但越写越觉得不满意,以至于半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拖了两个小时。她妈妈劝说她不要再重写,越重写越难看。这类孩子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听到妈妈这样说,感受到压力,便沮丧发脾气了。”
第二类是生活饮食作息不适应型。开学后孩子需要准时准点饮食作息,生活转变过快,一时难以适应,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第三类是人际交往困扰型。假期生活中,孩子是家庭生活中心,而回归到校园生活中,孩子失去中心感,则可能不知如何与人相处。最后一类是多动型。“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活泼孩子身上,他们往往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家长、老师要求他们。如孩子提出交换条件,做一个小时作业要让他玩一个小时,家长要盯着他才能完成。如有这一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预防孩子出现多动症。孩子过度活跃会影响其成绩,而成绩关系到孩子的自尊心、成就感等多方面,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文章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