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改制时代”中小部委社如何突围?
当出版传媒业进入“后改制时代”,出版社之间的角逐趋于白热化,单体中小部委出版社相较于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的大型出版社、地方出版集团,则面临着更艰巨的市场挑战。在“后改制时代”中如何成功突围、求解,已经成为中小部委出版社迫切应对的问题。
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苏青曾在3年前的一次中小科技出版社发展战略座谈会上用“九死一生”形容转企改制带来的挑战。“九死”分别是:长期事业单位,下海不善游泳,淹死;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多,负担重,拖死;观念陈旧,思想难统一,改革阻力大,领导精力分散,累死;底子薄,积累少,难做大事,愁死;发展滞后,被人兼并,或自生自灭,急死;怕被主管单位抛弃,羡慕其他中央出版社主管部门的支持,气死;想到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性,吓死;找不到出路,不知如何定位,困死;不改革,或破罐子破摔,等死。而“一生”则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壮士断腕,勇敢地迎接挑战。看来,改革、拓进刻不容缓。“一线生机”不单单是自救,还要看各方利益的同舟共济。
“阵地战”与“游击战”相结合
部委出版社以专业类出版社为主,大多因行业而设,“立足行业、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是办社之本。保持和发挥行业优势,继续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各位受访者所首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总编辑张应禄谈到,策划出版反映农业科研创新前沿、总结农业科研创新成果的学术专著,紧跟“三农”工作需要、指导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图书等仍然是其工作重点。中国民航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马松伟也称,“在总结、积累、传播、交流国内外民航科技成果,普及民航知识,提供民航各领域的优质图书等方面,还会继续努力”。
但如何适应市场化发展,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正是厘清自身的出版定位。此类出版社在经营方式与产品结构上难免受到行业“制约”。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22.67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0.13%,在全国工业行业中最低,且利润逐月减少。
86户会员企业中亏损企业35户,亏损面达40.7%。冶金工业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笑称“来采访的时机不好”。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减产风暴,经营形势严峻,冶金工业出版社立足于此、依托于此、服务于此,“出版效益能不受到影响吗”?这样的困惑绝非个案,出版环境与经营成效受行业影响显著的中小部委出版社立足专业出版的“阵地战”与捕捉市场热点的“游击战”相结合,或将成为经营战略的一项课题。
中国宇航出版社社长邓宁丰表示,中小部委出版社与大型出版社和出版集团相比既不具备规模优势,也没有长期孵化的条件,需要特别关注切入点选择的合理性和竞争的有效性。从市场板块容量和单位承受力角度综合考量,一是要按照成长的可能性,合理布局起点规模,既不能对市场影响过少,也要在投资能力上适当留有余量,确保生存的底线;二是要控制发展速度,图书出版是淘汰率和更新率很高的行业,既不放过任何做大的机会,也控制经营风险;三是要制定好切入细分市场的竞争战略,应当将进入国内图书零售三级细分市场的前五名作为战略目标,有了大众市场图书的立足点,方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国宇航出版社除了两个航天专业编辑室,还拥有五个市场编辑室,其在2001年正式进入大众出版领域,出版的外语图书和经管图书,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地震出版社同样设立了证券图书事业部与市场图书事业部拓展地震、地质类图书之外的大众市场。据社长张宏介绍,地震出版社还在2012年申请到了物理、数学等学科的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资质。
组织结构扁平化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为了避免出版社存在转企改制不彻底的现象,出现产权不清晰或保留着部分事业编制等问题,一些中小部委社的转企改制工作正朝纵深挺进,逐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近期,中航传媒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等于拥有了融资平台,当需要资金的时候就可以在股市募集资金,这将加速我们的市场投建和后期运营,利于实现与中国航空产业共同成长”,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鑫透露,中航传媒最近针对深化改革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在基础建设方面,正式上线ERP系统,以信息技术优化公司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并成功申请了新的保密资质。在组织机构方面,新成立了运营规划部,为公司的经营如对外投资、融资等提供战略支持。
中小部委社人员数量少、流程事务多、市场压力大,建立面向市场、以领导核心驱动部门发展的扁平型组织结构不容小觑。“中国民航出版社现有员工30余人”,马松伟坦言,正是因为人数少,容易出现职责不明的现象,“因而社内特别针对人事制度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请来专业公司进行岗位分析、精准定位,将各个部门、各位员工的职责清晰化。2012年,出版社利润达到一百六、七十万元,跟自身相比逐年增长。”
确保职工的切身利益也是深化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做法颇具代表性。2010年、2011年,该社先后创设了十余个单项奖表彰优秀员工。2012年,又拿出近20万元,奖励获得表彰和荣誉称号的职工。此外,还建立定期学术讲座制度,对新入职员工实行导师培养制,招聘高学历复合型人才,提拔任用优秀青年干部,改善队伍结构。一些青年职工两地分居的问题也得到解决,这种转制平稳过渡颇具“人情味”。
改革趋于深化,经营结构则呈现优化的特点。“最近,我们最大的调整是砍掉了大批零售不尽人意的市场图书选题,提升学术出版质量,集中发力医学图书。特别是针对医学数据库的建设,已经拿下一些订单,提供内容策划”,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胡红亮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刘鑫也提到,中航传媒着重发力“中航工业首席专家技术丛书”、“飞机设计技术丛书”、“航空发动机出版工程”、“AIAA系列”等重大出版工程。同时,整合期刊20多种,进行分群管理,涉及科技类、学术类和大众类等方向。中航传媒正在专题声像领域发力,搭建航空知识平台,积极策划参与航空会展,并意欲打造投资资金,增进航空企业文化。
中国财富出版社社长王波建议成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集中解决国有文化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等问题。“一方面确保新增国有文化资产的投资方向,按照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企业规模,统筹规划,保证重点;另一方面对现有国有文化资产存量进行结构调整,引导不具竞争性或困难的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售股变现、收购兼并、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实现国有文化企业战略性调整。”此外,还应构建第三方图书物流基地。解决中小出版社无力进行物流设施投资及出版业利润急速下滑的困难。夯实中小出版社发展的基础支撑和物质条件,实现物流整合,提升中小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出版社租库、建库、发货难、物流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他建议,“采取财政补助支持一部分,出版社共同筹资一部分,集中建设,在文资办的指导下,成立新的公司集中管理。”
盯紧联合重组,量力集团运作
部委出版社之间的整合,相比政府主管部门大力倡导的跨部门、跨地域、跨媒介、跨所有制的合并重组尽管还有一定差距,但当前的联合重组,已经成为出版传媒业做大、做优、做强的重要途径。
譬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旗下的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与中国人事出版社组建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财政部直属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和经济科学出版社组建中国财经出版集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直属的中国标准出版社与中国计量出版社正式合并,成为新的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主办的金城出版社与中共中央办公厅主管的西苑出版社酝酿筹建出版集团;国家测绘局下属的中国地图出版社与测绘出版社,早已进行合并。此外,马松伟透露,中国民航出版社、《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杂志、《今日民航》杂志等也有组建小型出版传媒集团意向。
为适应现代出版产业的企业化、集团化、规范化、资本化、数字化、国际化、多元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形成销售和资产具有一定规模的“专、精、特、新、优”的大型出版集团,王波建议可否在一些如化工、轻工、机械、冶金、纺织、企管等行业推进工业科技领域的集团化联合。
类似的联合重组、集团运作需要本着政府牵线、市场运作、资源重组、企业自愿的基本思路进行,强强联合、资源优势互补型重组或扩张式兼并式重组都是较好的办法,既可迅速做大,同时有利专业发展。相对分散的资源集中在一起进行集约化经营,如将同样的选题集中力量进行开发,将彼此的发行渠道进行互补并共同开拓市场等是一大进步。当然,不同企业间的重组、合并后在出版经营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对理念、产品、市场运作等进行磨合。刘鑫笑称,“面对这一波的联合重组、集团运作浪潮,一定要盯紧、抓稳”。
联合重组、集团运作的发展,需要审时度势,也应量力而行。邓宁丰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出版业的生态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应有集团存在,也应有众多的有特色专长的独立出版机构,当下的情况是各个出版机构的经营方式还不很清晰,大多还需依赖垄断性资源生存,细分市场定位还没有完成,职业化队伍建设的任务还很重,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强,初级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不少集团的成立乃是行政组合的结果,并不能有效形成集团的优势,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壁垒”。他认为,“推进集团化建设和推进独立出版社的成长同等重要,如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有序的市场规则,做实企业发展的基础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小部委社应该整合优势,强化专业,要在宏观管理上适当增加出版社的数量,增加产业竞争强度,也应加快建立出版社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保持产业活力,避免纯粹的行政组合。战斗力分散的中小部委社,应当保持自身特色与专长,如果能借力组建“集团军”,完成改革的再次阶段,或许才能掌握市场,在权益的制衡中拥有更加主动的地位。
文章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