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讲《中国品格》道德之美 美在平凡
书评人: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杨立国
五千年追求淬炼 "中国品格"

一、《中国品格》给中小学生进行人品教育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伟大的民族自有伟大的品格,伟大的品格源自伟大的思考、选择与实践。
伟大的品格,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在长期思考、选择与实践中积淀而成。富强与文明,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为之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无论中新文化运动,还是抗日救国; 无论是建国初期的大跃进,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在思考、选择与实践不仅使国家正在走向富强,也在使社会文明迈向新的台阶。在追求物质文明的道路上,无论是古代的中国人还是当代的中国人,均从未忘记品格的锻造、道德的提升,崇德向善、知礼守义、开放包容……
《中国品格》把中华民族伟大的品格淬取出来,做为这个时代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给广大中小学生,青少年读得懂、能接爱、喜欢读,是教育出版者的良心之作。
二、《中国品格》将帮助当代中小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重建
现实中总有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事实上,当丑陋现象引起人们公愤的时候,正是道德意识快速觉醒的时候。聚焦“扶与不扶”现象,鞭挞“路人甲”冷漠,恰恰表明了社会对高尚道德的热切期待,对新时代伦理价值的急切探求。每次关于社会不良现象的大讨论,都是对公民伦理道德的一次考验,而考验的结果总让人欣慰——呼唤良知、吁求正义的声音在讨论中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人无品不正,国无品不立。作为社会文明的基础与核心,道德如同阳光空气一样须臾不可或缺。良好的道德风尚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指示器”,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道德的支撑。尤其是思想、情感、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中小学生,更不能缺少榜样和道德的引领。
公民道德重在建设,国家品格重在塑造,五千年来中国社会每在社会大交融、文明大碰撞、思想大交流时期都有这样的共识。因为道德缺陷不属于法律管辖的范围,道德的失范不能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在社会的转型期,在历史的空白点,建设最需要的是耐心培育。五千年来,批判和重建从未停止。而主流社会崇尚英雄贤达、奖励善行义举,逐渐汇集而成的力量彰显了"中国品格"的力量,最终"中国品格"成为社会的选择、个人的选择,也成为国家的选择。《中国品格》把这种力量提取出来,供中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诵读、阅读、体味,是学生们在信息时代的精神之锚。
三、《中国品格》体现了平凡之美
道德建设最需要扎根在民众之中,"中国品格"体现在凡人小事里。五千年来,中国的道德模范已经变得平民化,善行义举已经日益大众化,对高尚品格的传播和颂扬已经从官方到民间,从牌坊、匾额到戏曲、民间小调,一代一代的"中国品格"在最深沉的民民族血液中流淌、传承。
《中国品格》图书中每篇里都有人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物,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但当命运把他们推上抉择的关头,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却如灿烂星空一样令人仰望,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骄傲。

(2017年8月,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中国品格》(中学生读本2)轻轻压在南北半球分界线上)
道德之美,美在平凡,却光彩照人。《中国品格》丛书中的英雄,不一定都是“高大全”,但了不起的是高贵的品格追求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他们的善举、义举自然而然,但却标志着道德建设的走向和刻度。对社会的担当,对亲人的责任,对他人的慈悲,对诚信的恪守,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自己欲望的克制,既是中华民族过去的美好品格,也是人类正在追求着的共同价值追求。
五千年,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善于创造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来说,在铸造"中国品格"、成就道德高地方面,已然留下了具有人文厚度、历史深度的精彩华章。爱国、奉献、崇德、向善、自省、创新、开放、包容、勇敢……所有的时代记忆、所有的平凡百姓、社会精英,还有无数秉持善行义举的人们,他们的胸怀、他们的境界,都已深深地融入中国品格。而这一伟大的精神力量,就蕴藏在《中国品格》丛书中。
